上海管材展
電子期刊
距離展會(hui) 開展倒計時

判斷鋼材市場趨勢的三個關鍵依據

  “快速判斷鋼材市場——需求看鋼坯、減產(chan) 看焦炭、心態看鐵礦、盈虧(kui) 看廢鋼”仔細琢磨了一下,鋼鐵市場的判斷還真是主要從(cong) 這幾個(ge) 方麵去分析。正常情況下,再去描寫(xie) 鋼鐵未來趨勢的時候主要通過三個(ge) 方麵考慮——供需關(guan) 係、生產(chan) 成本、市場預期。

  那麽(me) “需求看鋼坯、減產(chan) 看焦炭、心態看鐵礦、盈虧(kui) 看廢鋼”的說法有哪些依據呢?

  供給與(yu) 需求主導市場價(jia) 格趨勢

  價(jia) 格產(chan) 生主要是由供給與(yu) 需求的變化關(guan) 係而得來的,供大於(yu) 求價(jia) 格下跌,供不應求價(jia) 格上漲。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單就鋼鐵行業(ye) 來說,鋼鐵自2008年進入過剩時代以來,供求變化的主導作用在減弱,往往在行業(ye) 發展的初期,供給是價(jia) 格的決(jue) 定因素,而到了供給過剩成為(wei) 常態化的時間段,決(jue) 定因素逐步轉為(wei) 需求。供需格局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未來3-5年鋼鐵仍是需求決(jue) 定市場。

  那麽(me) 需求看鋼坯,主要由兩(liang) 個(ge) 方麵,第一,從(cong) 計量角度來看,國內(nei) 不管是衡量產(chan) 能過剩,還是描述產(chan) 品產(chan) 量,還是需求,最終都是以粗鋼為(wei) 基準,鋼材產(chan) 品因為(wei) 有重複材的存在,無法準確描述市場的供給情況。而鋼坯的需求分為(wei) 兩(liang) 部分,一部分直接進入流通領域,也就是貿易商團體(ti) ,最後在流入終端市場,一部分由廠家直供進入終端領域,還有一部分通過再加工成為(wei) 其他鋼材產(chan) 品。

  減產(chan) 往往從(cong) 焦炭開始鐵礦石更多影響心態

  之所以說減產(chan) 要看焦炭,主要是由焦炭生產(chan) 的方式所決(jue) 定的。焦炭的主要用途是煉鐵,而焦炭企業(ye) 生產(chan) 的方式是以銷定產(chan) ,因此焦炭是否減產(chan) 可以看做是鋼鐵減產(chan) 的前兆。焦炭的冶煉原料為(wei) 煉焦煤,采購鏈條上移,有所少需求就采購多少煉焦煤。這個(ge) 主要是受近幾年焦炭廠嚴(yan) 重虧(kui) 損所影響。

  鐵礦石是煉鐵的主要原料之一,其成本構成在鋼鐵中占到60%以上,但在影響市場價(jia) 格變化的因素中,鐵礦石更是一種心態上的象征。鐵礦石價(jia) 格波動往往是領先於(yu) 鋼材價(jia) 格波動,可以把鐵礦石看做一個(ge) 先導因素看待。另外鐵礦石港口庫存、鋼廠庫存天數可以看做未來鋼廠生產(chan) 的晴雨表。近年鐵礦石同樣進入產(chan) 能過剩的狀態,礦商和礦山的動作往往會(hui) 對鋼鐵市場產(chan) 生非常大的心理影響。

  市場參與(yu) 者的市場預期即對市場變化趨勢的判斷也會(hui) 引起市場價(jia) 格的波動,但能否成為(wei) 趨勢性的變化,需要其他因素配合。宏觀政策、鋼廠出廠價(jia) 格和鐵礦石價(jia) 格的變化以及期貨價(jia) 格走勢等都將影響市場預期。在這種情況下,鋼材價(jia) 格上漲會(hui) 受到需求抑製。而過快的上漲之後,價(jia) 格極有可能會(hui) 出現斷崖式下跌,市場反而變得更差。

  成本決(jue) 定價(jia) 格下跌深度廢鋼鐵可成標準

  鋼鐵企業(ye) 的生產(chan) 成本對市場的影響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鋼鐵企業(ye) 的製造成本和經營成本決(jue) 定了市場價(jia) 格水平,價(jia) 格的高低是相對成本而言的;二是企業(ye) 成本的變化將使鋼廠的出廠價(jia) 格變化,進而影響到市場價(jia) 格變化。從(cong) 目前整體(ti) 的局麵來看,資金、資源將是壓製市場的主要因素,但是原料成本的高企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撐鋼價(jia) 。

  價(jia) 格圍繞價(jia) 值上下波動則形成價(jia) 值規律的波動形式。鋼材成本的構成主要由原料費用、加工費用等構成,冶煉方法也主要由兩(liang) 種一種是電爐煉鋼,一種是轉爐煉鋼,之所以說盈虧(kui) 看廢鋼,主要是指廢鋼鐵作為(wei) 電爐冶煉的主要原料,其車本的構成主要來源於(yu) 廢鋼鐵,生產(chan) 出的成品材範圍也較廣,因此廢鋼鐵價(jia) 格與(yu) 成品材價(jia) 格之間的比值關(guan) 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wei) 衡量鋼鐵行業(ye) 是否盈利的標誌。

  來源:中國建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