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管材展
電子期刊
距離展會(hui) 開展倒計時

【中國管材展】江蘇界達特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資訊

  12月8日,《中國智能製造綠皮書(shu) (2017)》在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hui) 上正式發布,全麵梳理了近年來我國智能製造的進展情況,總結了推進智能製造取得的成效、積累的經驗,並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措施建議。其中,行業(ye) 篇介紹了鋼鐵行業(ye) 等11個(ge) 重點領域的智能製造發展狀況。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men) 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數字化網絡化普及應用和集成式智能化創新是第三次工業(ye) 革命的三大驅動力,加快鋼結構發展,研發生產(chan) 高強度、耐腐蝕、長壽命等高品質鋼材,為(wei) 引導鋼材綠色消費和鋼鐵行業(ye) 智能化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鋼鐵工業(ye) 調整升級規劃(2016年~2020年)》提出,“十三五”時期鋼結構用鋼量要從(cong) 5000萬(wan) 噸提高到1億(yi) 噸,占建築用鋼的比例要從(cong) 2015年的10%,提高到2020年的不少於(yu) 25%。我國鋼結構的產(chan) 量在“十二五”期間達到5000萬(wan) 噸,成績突出,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指標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值。如今,鋼結構產(chan) 業(ye) 進入了智能化時代,鋼鐵行業(ye) 要總結“十二五”鋼結構推廣應用的經驗教訓,以利於(yu) 實施“十三五”期間鋼結構產(chan) 業(ye) 的發展規劃。

【中國管材展】江蘇界達特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資訊

  推廣應用鋼結構的根本目的在於(yu) 建立建築業(ye) 特別是鋼結構業(ye) 現代化的新體(ti) 係,以適應裝配式建築結構的發展。鋼結構住宅目前的瓶頸是造價(jia) 偏高和舒適度偏低,鋼結構向智能製造發展時要兼顧到鋼結構企業(ye) 的利益訴求和住戶的人性化要求。

  “十二五”期間,建築鋼結構用鋼(材)在產(chan) 量指標和應用領域上出現明顯反差。《建築鋼結構行業(ye) 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實現建築鋼結構用鋼材占到全國鋼材總產(chan) 量的10%左右,鋼結構住宅建設占到房屋總建築麵積的15%左右。那麽(me) ,該《規劃》執行的結果如何呢?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國內(nei) 建築用鋼量分別為(wei) 3.06億(yi) 噸、3.48億(yi) 噸、4億(yi) 噸和3.6億(yi) 噸,分別占當年鋼產(chan) 量的39%~48%;建築鋼結構產(chan) 量分別為(wei) 3600萬(wan) 噸、4100萬(wan) 噸、4600萬(wan) 噸和5000萬(wan) 噸,占建築用鋼量的9%~10%,占全國鋼材總量的5%~6%,尚未到達到“十二五”規劃目標。

  建築鋼結構在應用領域出現的反差體(ti) 現在,在城市標誌性建築,文化體(ti) 育場館,超高層、大跨度建築和跨江、跨海大橋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業(ye) 績,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在普通住宅、中小跨度橋梁領域進展緩慢,在量大麵廣的新增住宅建築和中小跨度的橋梁中,鋼結構所占比例分別為(wei) 4%和1%。鋼結構在應用領域的反差顯示,高檔的產(chan) 品(高層鋼結構建築和鋼結構大橋)發展迅速,而中低檔的產(chan) 品(多層、小高層鋼結構住宅,中小型鋼結構橋梁)發展緩慢。

  我國鋼結構產(chan) 業(ye) 在2015年產(chan) 量達到5000萬(wan) 噸,產(chan) 業(ye) 規模居世界第一,2015年~2017年鋼結構產(chan) 量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我國已經成為(wei) 鋼結構大國。但也要看到,建築鋼結構用鋼量占全國鋼材總量的指標、鋼結構住宅麵積占全國新增住宅麵積的指標,均未能實現“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我國鋼結構推廣應用遇到了瓶頸和困難。主要體(ti) 現在以下5個(ge) 方麵。

  一是鋼結構住宅建築的推廣應用麵臨(lin) 造價(jia) 偏高和舒適度偏低的問題,前者是企業(ye) 的利益訴求,後者是消費者的訴求。按全鋼結構裝配式建築模式建造的一些低層、多層和量大麵廣的小高層(20層~30層)示範工程,一方麵因為(wei) 設計費和造價(jia) 高於(yu) 鋼筋混凝土建築,業(ye) 主往往不願意采用鋼結構體(ti) 係;另一方麵在居住功能上出現了諸如隔音差、舒適度差、滲漏、開裂等方麵的問題,消費者也不甚滿意。但對於(yu) 高層、超高層建築,鋼結構裝配式建築造價(jia) 更低、質量更好、速度更快,優(you) 勢明顯。例如節能80%、節鋼(材)10%~30%、節混凝土60%~70%、節水90%、部品化率為(wei) 80%~90%,使成本比傳(chuan) 統砼技術壓縮1/4~1/3,可以做到每天建1層~2層。

  二是要實現到2020年達到鋼結構產(chan) 量1億(yi) 噸的目標,國內(nei) 企業(ye) 在產(chan) 能適應上還有待加強。目前,國內(nei) 鋼結構企業(ye) 的生產(chan) 率是1噸~1.2噸/平方米·年,歐美鋼結構企業(ye) 的生產(chan) 率是我國的3倍以上,可以達到3噸/平方米·年。我國鋼結構企業(ye) 要適應裝配式建築模式,提高工廠化加工及裝配的生產(chan) 效率是當務之急。此外,我國還缺乏一大批集鋼材生產(chan) 、設計研發、施工管理、房地產(chan) 開發於(yu) 一體(ti) 全產(chan) 業(ye) 鏈的鋼結構製造集成服務的龍頭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聯盟。鋼結構產(chan) 業(ye) 集群和生產(chan) 鏈實行“一條龍”服務的典型例證有2008年奧運場館的鋼結構工程。該工程共使用12萬(wan) 噸鋼材,國內(nei) 外數十家設計院參與(yu) 設計,幾十家鋼結構加工廠承擔製作,上百家施工企業(ye) 承擔安裝施工,上千家產(chan) 品供應商提供各類產(chan) 品。

  三是鋼結構企業(ye) 要推廣住宅鋼結構裝配化,就要同住宅鋼筋混凝土裝配化在經濟、技術上競爭(zheng) 較量,這對鋼結構企業(ye) 是一場嚴(yan) 峻的考驗。例如,以萬(wan) 科和遠大住工等建築企業(ye) 為(wei) 代表開發的鋼筋混凝土預製裝配式建築已取得重大進展。這種建築模式適合於(yu) 多層、小高層(20層~30層)辦公和住宅建築,部品化率為(wei) 40%~50%,成本接近傳(chuan) 統技術成本,可以做到約5天建一層。

  目前,對於(yu) 推廣應用鋼結構,建築行業(ye) 和社會(hui) 輿論的焦點往往放在實現1億(yi) 噸產(chan) 量指標上;而對於(yu) 下列兩(liang) 個(ge) 問題:“房屋是要住人的”和“鋼結構如何實現智能化”關(guan) 注力度不夠。前一個(ge) 問題是強調“以人為(wei) 本”,後一個(ge) 問題是提醒鋼結構產(chan) 業(ye) 要“轉型升級”。

  鋼結構推廣應用不應當追求重量化,而應當追求輕量化。

  裝配式鋼結構耗鋼量更大,這是“雙刃劍”。傳(chuan) 統磚混結構建築的用鋼量為(wei) 25千克~45千克/平方米,而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層高20層~30層的建築用鋼量為(wei) 60千克~70千克/平方米。因此,鋼結構輕量化是國際上的發展方向,提高強度是有效的措施。在國際上,美國建築采用Q460鋼,在橋梁中使用Q485和Q690鋼級;日本、澳大利亞(ya) 和德國使用Q690鋼級。我國《鋼鐵工業(ye) 調整升級規劃(2016年~2020年)》將鋼結構用鋼的強度提高到以“Q345+Q390”為(wei) 主,在國際建築界仍是中檔偏低的水平。

  換一個(ge) 思路,假設在“十三五”期間,采用鋼級(Q345+Q390)的條件下,用鋼量要達到1億(yi) 噸的指標以實現“十三五”鋼結構建築所占的比例;而在Q460鋼級的條件下,隻需要7000萬(wan) 噸用鋼量同樣可以實現“十三五”鋼結構建築所占的比例,還節省3000萬(wan) 噸用鋼量,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對鋼鐵行業(ye) 來說,已經具備生產(chan) Q460~Q690鋼級的能力,關(guan) 鍵在鋼結構行業(ye) 的設計、製作和安裝上的一些問題須要研究和解決(jue) 。

  鋼結構尤其是建築鋼結構用鋼的特點是多品種、多規格和少批量,這與(yu) 西方發達國家電爐短流程生產(chan) 模式(占比25.8%)相適應;而我國主要是高爐—轉爐長流程生產(chan) 模式(占90%),適應於(yu) 少規格而批量大的用鋼品種,例如棒線材和熱軋板帶,因而砼建築用的鋼筋和鐵路大橋用的鋼板很容易取材,所以發展較快。

  在我國目前結構鋼材應用中,鋼板占61%,鋼管占14%,熱軋型鋼占16%,冷彎型鋼占5%,這說明我國的結構鋼仍以焊接結構為(wei) 主。多規格焊接結構用鋼需要大量鋼板卷製、焊接、加工而成型,費工、費料又費時,這也是造成我國鋼結構生產(chan) 率低的原因。裝配式鋼結構建築是“集成化設計、工業(ye) 化生產(chan) 、裝配式施工、一體(ti) 化裝修”,發展智能製造適逢其時。

  在智能化時代,推廣應用鋼結構於(yu) 建築,不是在原來砼結構的圖紙上修修改改那麽(me) 簡單。對鋼結構企業(ye) 來說,雖然生產(chan) 流程是屬於(yu) “離散型”,但同樣要智能化,需要運用“互聯網+鋼結構製造”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設計—製造—安裝—裝飾”一體(ti) 化的發展理念,形成現代化的完整的鋼結構推廣體(ti) 係,從(cong) 而促進鋼結構產(chan) 業(ye) 調整升級。

  首先,應該從(cong) 建築專(zhuan) 業(ye) 係統集成設計著手,運用信息技術和BIM技術即建築信息模型實現工程的智能升級。在設計階段,鋼結構企業(ye) 可以通過對建築進行係統分析、模擬施工、統計計算等,實現多維數字設計程序,對建築構件的節點連接技術、建築集成的梁柱構件、每塊牆體(ti) 板材,都按照裝配工藝、工序要求、裝配順序實現編號、掃描碼管理,做到裝配件的唯一性、可追溯性。在此基礎上,確定施工和製作方案,將構件先後製作順序、構件進場的時間順序、吊裝順序進行精細化模擬仿真,規劃起重機的位置及路徑,可避免施工過程中的動態幹涉,保證各階段施工順利進行,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工程質量。中國十九冶在成都的邁特航空精密緊固件公司輕鋼結構廠房、二環路“雙快”工程,以及中石油通信鐵塔工程等20餘(yu) 個(ge) 項目都是使用BIM技術,節約了工期和成本。

  其次,要盡量減少現場施工的人工作業(ye) 量,力爭(zheng) 建築主要構件和集成模塊都實現工廠化生產(chan) ,因此,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鈑金作業(ye) 勢在必行。一些地方規定,現場焊接量超過50%的將不被認定為(wei) 裝配式建築,這應當引起鋼結構企業(ye) 的重視。鋼結構企業(ye) 應提高鈑金加工水平,配置模塊化裝配單元,減少現場焊接,以加快施工進度,體(ti) 現工業(ye) 化生產(chan) 的特征。目前國內(nei) 鋼結構常見的二次數控加工設備包括數控三維鑽床、數控轉角帶鋸、數控鎖口機及相關(guan) 的自動化料道等,初步實現了柔性加工;下料工藝采用激光切割機,成型工藝采用激光彎曲成型機和數控板料、折彎機等,進入了國際先進水平;數字化在線檢測技術應用激光跟蹤儀(yi) 、關(guan) 節臂測量機等能實現最終尺寸精度檢測。同時,鋼結構企業(ye) 要邁出堅實的步伐,在工廠化加工上實現信息化管理。

  最後,建築製造智能化還表現在綠色化和人性化上,所以要在補短板上取得突破,特別要補齊與(yu) 結構配套的綠色新型牆板。建築內(nei) 外牆體(ti) 、樓板是建築麵積的3~3.5倍,占整個(ge) 建築造價(jia) 的30%~40%。房屋是用來住人的,鋼結構圍護牆體(ti) 的一些缺陷如隔音保溫、裂縫滲漏、牆板空心等影響人們(men) 日常生活的舒適度,不易為(wei) 消費者所接受。因此,智能化與(yu) 人性化要統一,在選材上和製作上要注重細節質量,“百年大計,質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