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管材展
電子期刊
距離展會(hui) 開展倒計時

中俄天然氣東線管道12月初投產,俄官員:將為中俄合作注入新動力

近兩(liang) 天來,打開中俄兩(liang) 國的報紙、電視或網站,中俄兩(liang) 個(ge) 大國之間的互動成了兩(liang) 國媒體(ti) 報道的焦點,互動之頻繁以及規格之高十分罕見。

 

25日,中俄執政黨(dang) 對話機製第七次會(hui) 議在北京舉(ju) 行。俄新社稱,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習(xi) 近平25日在人民大會(hui) 堂會(hui) 見統俄黨(dang) 代表團時表示,當前中俄雙方形成有力戰略支撐,對維護世界和平與(yu) 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yi) 。俄總統普京當天也向會(hui) 議發來賀電,他表示,俄中關(guan) 係近來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今年政黨(dang) 對話重點關(guan) 注應對幹涉主權國家內(nei) 部事務的外部幹涉問題”。

 

“美國對中俄搞雙遏製注定失敗。”2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le) 玉成在莫斯科與(yu) 俄外長拉夫羅夫舉(ju) 行中俄戰略磋商。樂(le) 玉成接受俄媒體(ti) 采訪時表示:“我非常讚同普京總統日前的看法,美國搞單邊主義(yi) 、霸權主義(yi) ,對中俄搞雙遏製,這是開曆史倒車, 不得民心, 也行不通。美國不自量力倒行逆施,最後注定要失敗。”近來,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jin) 企圖從(cong) 外部圍堵遏製中俄,還將黑手伸向中俄內(nei) 部。今年8月,正值普京執政20周年之際,莫斯科發生了多起大規模非法示威活動,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在香港問題上,美國國會(hui) 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yu) 民主法案”,公開幹涉中國內(nei) 部事務。普京20日在“俄羅斯在召喚”投資論壇上稱,華盛頓在各種場合公開聲稱其主要戰略目標是遏製中國和俄羅斯的發展,這是重大戰略錯誤,甚至將損害美國自己的地位。

 

《俄羅斯報》稱,俄聯邦委員會(hui) 捍衛國家主權和防止幹涉委員會(hui) 主席克利莫夫表示,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和俄羅斯議員25日在北京就防止外部勢力幹涉主權國家內(nei) 政的企圖進行討論。克利莫夫表示,俄聯邦委員會(hui) 將提出一份不幹涉他國內(nei) 政的國際公約草案,提交聯合國審議。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記者會(hui) 上表示,中俄在維護國家主權與(yu) 安全,維護社會(hui) 穩定和秩序,反對外部幹預方麵有著共同利益和共同訴求。中俄兩(liang) 國都有信心有能力堅決(jue) 抵製來自外部的幹預,維護國內(nei) 的穩定與(yu) 繁榮。

 

除了反對外來幹預等政治外交方麵的共同利益和訴求外,經貿方麵的合作是中俄打造戰略支撐的另一個(ge) 重要方麵。25日,俄總統新聞秘書(shu) 佩斯科夫表示,普京總統和習(xi) 近平主席12月2日將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聯手啟動“西伯利亞(ya) 力量”天然氣管道投產(chan) 。

 

俄衛星新聞網稱,2014年5月,普京與(yu) 習(xi) 近平共同見證俄中簽署東(dong) 線供氣合同,俄方每年能夠向中方滿負荷輸送380億(yi) 立方米天然氣,總計30年,協議總價(jia) 超過4000億(yi) 美元。俄國家能源安全基金副會(hui) 長格裏瓦奇稱,“西伯利亞(ya) 力量”天然氣管道投入使用將讓俄羅斯能夠將天然氣的供應擴大到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中國市場。這條管道將為(wei) 中俄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美國“自由亞(ya) 洲電台”稱,中俄天然氣合作是普京2000年首次當選總統後就提出的重點任務,但雙方圍繞管道路線和價(jia) 格的爭(zheng) 論使東(dong) 線管道項目被推多年。隨著近年來能源價(jia) 格走軟,俄羅斯不僅(jin) 損失了數十億(yi) 美元,而且削弱了與(yu) 中國加強關(guan) 係的戰略利益。如今,中俄東(dong) 線輸氣管道即將開通,對中俄加速“利益融合”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它將使中俄戰略依存提高到一個(ge) 新高度。

 

荷蘭(lan) 風險谘詢公司Verocy創始人威德肖溫接受俄媒采訪時表示,“西伯利亞(ya) 力量”輸氣管道開通可能影響全球能源格局。“這一管道對於(yu) 雙方都是明顯的戰略機遇。從(cong) 地緣平衡角度來看,‘中國虎’和‘俄羅斯熊’在多個(ge) 層麵上擴大合作,特別是能源領域的合作及管道等基礎設施的整合,將使兩(liang) 國能夠承受來自美國等西方的壓力,並加強整個(ge) 歐亞(ya) 大陸政治、經濟和軍(jun) 事合作。”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這一管道將加強俄羅斯在與(yu) 歐洲進行天然氣合同對話中的地位,給俄對抗美歐上了一道保險。這將是俄羅斯的“一張王牌”。

 

信息來源:國際燃氣網   www.gas.in-en.com